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人数突破1亿大关,但其中不少热门目的地对中国游客态度冷淡甚至充满敌意。
从韩国海关的白眼到越南街头的歧视,从日本民众的抱怨到澳洲政府的严审,这些地方一边赚着中国人的钱,一边表达着不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
东亚邻居
韩国可能是最典型的例子。走在首尔街头,你能明显感受到当地年轻人眼中的不友善。2025年3月一项调查显示,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持续攀升,主要集中在个人素质和政策分歧上。
济州岛曾经是中国游客的免签天堂,如今当地居民却在街头拉横幅抗议取消免签政策。他们抱怨中国游客在海滩乱扔垃圾,在明洞购物区大声喧哗,破坏了当地的安静氛围。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历史遗留问题,THAAD导弹部署引发的外交风波让韩国民众对中国产生了持久的不信任。
2025年前5个月,访韩外籍游客达到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103.5%水平。旅游业占韩国GDP约3%,而中国游客贡献了近一半的收入。韩国政府一边迎合民众情绪收紧政策,一边悄悄推出各种优惠吸引中国游客。
中国游客为什么还要去?答案很现实:距离近、航班多、购物便宜。首尔的化妆品价格比国内低30%,K-pop演唱会门票更容易抢到,韩式烤肉和炸鸡确实好吃。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远比当地人的白眼重要。
日本的情况更加微妙。表面上保持着礼貌,实际上抱怨声不断。日本女性特别不满,觉得中国游客打破了她们安静有序的生活。在京都的竹林小径,经常能看到中国游客大声拍照,让习惯了轻声细语的当地人皱眉头。
尽管如此,2025年上半年访日中国游客已超过400万人次。原因很简单:日本的旅游资源太丰富了。从樱花季到红叶季,从富士山到京都古寺,从动漫周边到电子产品,这些都是其他地方替代不了的。加上日元汇率低迷,购物更加划算,中国游客怎么可能不心动?
东南亚
越南对中国游客的态度最为直接和粗暴。从河内机场开始,中国游客就能感受到区别待遇。海关官员经常向中国人索要小费,不给钱就故意拖延时间,而欧美游客则一路绿灯。在胡志明市的统一宫附近,有些商店甚至直接贴出中文标语"不欢迎中国人"。
这种敌意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南海争端让越南民众对中国充满戒备,加上西方媒体的长期渲染,很多越南人把中国视为威胁。疫情期间,越南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言论,还将病毒传播归咎于中国。
可是经济规律不会因为情绪而改变。2025年前5个月,中国游客达到236万人次,同比增长47.2%,已经超过韩国成为越南第一大旅游客源。越南政府一边在政治上保持距离,一边在经济上积极拥抱中国市场。电子签证几分钟就能办好,新的旅游线路不断开发,专门迎合中国游客的需求。
中国游客继续选择越南,主要看中性价比。机票便宜,酒店实惠,芽庄的海滩不比马尔代夫差多少,胡志明市的河粉也确实香。虽然可能遭遇不友好对待,但想想能省下的钱,很多人还是选择忍一忍。
新加坡作为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按理说应该对中国游客更友善。但现实恰恰相反,新加坡人普遍对中国大陆游客保持距离。
核心问题是文化差异。新加坡华人经过几代人的西化教育,更习惯用英语交流,讲究个人空间和公共秩序。中国游客的一些行为习惯,比如在地铁里大声打电话、在商场里推推搡搡,都让新加坡人感到不适。当地媒体经常报道中国游客的不当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偏见。
2025年访问新加坡的中国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购物和美食是主要吸引力。乌节路的奢侈品商店里,普通话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圣淘沙的主题公园里,中国家庭随处可见。
澳洲与中亚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在近几年发生了剧烈变化。2025年的住房危机让当地人将矛头指向中国富人,认为他们推高了悉尼和墨尔本的房价。政府虽然提高了投资移民门槛,但对旅游业仍然张开怀抱。
疫情溯源争端让两国关系跌入冰点,澳洲民众的不满情绪达到历史高点。在一些社区,华裔面孔经常遭受冷遇甚至歧视。但经济现实很快让政府调整了政策。中国是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旅游业、教育业、矿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情绪,主要源于对土地和资源的担忧。2017年北京相亲团被拒的新闻曾经轰动一时,当地人担心女性嫁给中国人会导致土地流失。"保护女人就是保护民族"的口号在街头随处可见。
但现实是,2025年被定为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旅游年,两国实现了互免签证。中国游客可以更方便地前往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体验草原风光和中亚文化。
经济胜过情感
为什么这些国家一边表达不满,一边又离不开中国游客?答案很简单:钱。
旅游业是全球性的服务贸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即使部分国家的民众情绪复杂,政府和商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得罪中国游客等于和钱过不去。
韩国的免税店、日本的电器商场、越南的旅行社、澳洲的酒庄,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中国游客。语言不通可以请翻译,文化差异可以做培训,支付习惯可以接入支付宝和微信。只要能赚到钱,其他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中国游客虽然知道可能遭遇不友好对待,但旅游的核心需求是体验和性价比。只要目的地有独特的吸引力,价格合理,服务到位,负面情绪并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
对于旅游者和本地人来说,经济往往能够超越政治分歧和文化偏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矛盾,但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当地人可以保持自己的情感态度,游客也能获得想要的旅游体验,政府和商家则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长远来看,随着交流的增加和相互了解的加深,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逐渐缓解。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一边嫌弃一边赚钱"的模式还会持续下去。
牛道配资,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