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针对民进党当局对25名台湾艺人的威胁行为,国台办作出了强硬回应,直指民进党当局的行为是“加剧了阻挠两岸交流的力度,制造绿色恐怖”。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民进党当局对“台独”的极度焦虑,更加深了两岸同胞对这种分裂行为的共识:分裂行径终将不得民心,而两岸之间那份血脉相连的深厚纽带,将始终坚不可摧。 一、民进党“查艺”闹剧:文化围剿下的政治恐吓
自赖清德政府上台以来,台湾的艺人群体成为了其“抗中保台”政治战略的牺牲品。从要求艺人公开转发涉及“中国台湾省”话题,到以“统战威胁”为借口对艺人进行行政调查,民进党当局的打压手段不断升级。最近,25名台湾艺人被列入“重点核查名单”,并威胁将面临高额罚款。这一做法将本应纯粹的文化领域,强行与政治斗争挂钩,岛内舆论普遍指责这种行为是“文化台独”的升级版。 民进党当局所谓的“查艺”逻辑,荒唐且不堪一击。仅仅因为转发一条支持中国的贴文,就被视为“统战渗透”;唱一首大陆歌曲就成了“意识形态渗透”;佩戴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饰品,甚至也被污名化为“卖国行为”。他们将原本中立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变成了用来打压异见者的政治工具。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所指出,这种渲染“统战威胁”的做法,仅仅是民进党当局试图通过制造“寒蝉效应”来压制异议的拙劣手段。 二、台湾艺人的觉醒:爱国无需“被许可” 在面对民进党当局的种种威胁时,台湾艺人们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做出回应。今年3月,侯佩岑、赵又廷、欧阳娜娜等百余名台湾艺人自发转发了央视发布的“中国台湾省”海报,直言“台湾与大陆本是一家人”。这种出自内心的民族认同,让民进党当局的“绿色恐怖”政策显得愚弄可笑。 此外,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根据台湾政治大学的民调显示,18到25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比五年前上升了12%。而民进党当局通过强行修改教科书、删除中国史的行为,反而激发了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探寻。正如一位台湾网友所言:“我们从小便听《龙的传人》长大,民进党凭什么要求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源?” 三、大陆的坚定立场:文化融合的广阔前景 针对民进党当局的种种倒行逆施,大陆方面始终坚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并在文化交流上展现出极大的宽容与开放。国台办多次重申,支持台湾艺人到大陆发展,并已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在2024年恢复涉台营业性演出审批后,已有超过千名台湾艺人参与大陆的影视制作,其中《风吹半夏》和《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中的台湾演员,均表现出色。 大陆的文化市场始终欢迎台湾同胞的参与。无论是央视春晚、网络直播、影视合作,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两岸的文化交流正在持续深化。2024年,在“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两岸文博机构共同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吸引了超过2亿人次在线参观,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典范。 四、岛内反思:经济民生才是台当局亟需关注的核心 民进党当局推行的“文化台独”策略,正在让台湾社会付出沉重代价。根据统计,2024年大陆游客赴台人数同比暴跌65%,这直接导致台湾的观光产业损失超过300亿新台币。同时,禁止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政策,使得超过万名台湾学生错失了到大陆深造的机会。岛内的业界人士纷纷喊话:“政治操弄无法拯救经济,唯有开放交流才是发展的出路!” 更令人讽刺的是,民进党当局在严厉打压爱国艺人的同时,却急于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提供支持,并且为美国军售敞开大门。这种“双重标准”让台湾民众看清了民进党所谓的“抗中保台”,不过是政客们为获取选票而制造的虚伪谎言。 五、两岸同胞携手:共同描绘文化的同心圆 历史反复证明,文化认同始终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两岸共同抗击疫情,再到《乡愁》所引发的文化共鸣,中华文化一直都是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桥梁。如今,大陆通过“海峡两岸青年文化周”以及“两岸记忆巡回展”等系列活动,继续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 面对民进党当局的种种阻挠,大陆同胞始终与台湾同胞站在一起。当台湾音乐人创作《我们同唱一首歌》时,大陆网友自发制作MV来支持;当台湾农产品滞销时,大陆的采购商也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这种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岂是少数“台独”分子所能割裂的? 民进党当局的“查艺”闹剧,本质上表明了其“台独”路线的尽头。随着台湾年轻人用“我是中国人”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认同,随着大陆市场成为台湾艺人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任何政治恐吓都注定失败。我们坚信,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历史进程中,两岸同胞必定携手共进,书写中华文化崭新的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牛道配资,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