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而这12个纵队的司令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很多纵队的司令员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与更替,那么被更换下来的这些指挥官,后来都做了什么呢?
1纵的首任司令员是万毅,他担任这一职务仅有8个月。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战斗后,军队高层决定将他更换,并派遣李天佑接任。原本李天佑的调动是要去后方军区担任职务,但他坚定要求留在前线作战,或许考虑到他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身份,或许出于他是东北籍的将领的背景,最终决定将他调任1纵的政委。1948年3月,万毅被调任新成立的5纵,开始了新的任职。
2纵自从成立以来,始终由刘震担任司令员,这个职位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动,他的领导稳定了纵队的战斗力。
展开剩余74%3纵的首任司令员是程世才,他同时兼任南满军区司令员,直到1946年10月上级派遣萧劲光和陈云到南满工作,程世才被调任南满军区副司令员,而3纵司令员则由曾克林接替。曾克林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将领之一,几个月内便扩充了近8万人的部队,经过整编后将这些部队分配给其他纵队。他担任3纵司令员期间,参与了包括三下江南等重要战役,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如此,他在面临硬仗时仍显得稍微不足。1947年秋,韩先楚从4纵副司令调任3纵司令,进一步加强了该纵队的战斗力。曾克林在被调离后,曾先后担任辽南军区司令员、7纵副司令员、44军副军长和战车师师长等职务。
4纵的首任司令员是吴克华,他是一位非常能打的将领,在沙岭战斗中因失利而离开4纵,后来担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其后,副司令员胡奇才接替了吴克华的职务。胡奇才在指挥部队进行新开岭战役时,创造了东北我军歼敌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他经常需要前往后方休养,指挥工作便主要由副司令员韩先楚负责。韩先楚后来调任3纵司令员。为了加强部队建设并配合秋季攻势作战,吴克华被再次调回担任4纵司令员。胡奇才虽无辜被降为副司令,但他依然继续在副司令和副军长等职务上发挥作用。
5纵是最晚成立的纵队之一,万毅在担任1纵司令员期间,也曾暂时担任5纵的首任司令。
6纵的首任司令员是陈光,他在所有纵队司令员中资历最为深厚,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然而,由于与总部高层的意见不合,再加上健康问题,陈光最终离开了6纵,改任松辽军区司令员,并被调任四野副参谋长。洪学智接替了陈光,担任了约一年的6纵司令员,之后调往上干大队担任大队长,由黄永胜接替。打完辽沈战役后,黄永胜回归8纵,洪学智则再次回到6纵。
7纵成立较早,早在1946年就已成立,最初称为辽吉纵队,直到1947年秋才更名为7纵。这个纵队的司令员一直由邓华担任,没有发生过更换。
8纵则是在1947年秋成立的,最初是冀察热辽军区的部队,后来划归东北野战军,成为新的战力。首任司令员黄永胜因在战斗中表现不佳而被替换,段苏权接任。段苏权虽然是政工出身,但缺乏足够的野战经验和大兵团作战能力。在辽沈战役的初期阶段,指挥部队时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一度被点名批评。战役结束后,段苏权本应南下入关,但最终决定留在东北,并调任东北军区作战处长,之后成为副参谋长。
9纵、10纵、11纵和12纵这些较晚成立的纵队,在入关作战之前,都没有经历过更换司令员的情况。
总的来说,12个纵队中,只有2纵、5纵、7纵、9纵、10纵、11纵和12纵的司令员没有发生过更换。其余5个纵队的司令员都经历了调整,有些人升职,有些人保持不变,也有一些人职务有所下降。曾克林、胡奇才等人都曾调任了其他重要职务,万毅、陈光、段苏权等人则分别担任了更高的职务。段苏权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显然是副兵团级别的职位;而陈光如果没有离开前线,根据他的资历,完全有机会担任兵团司令。遗憾的是,由于性格原因,陈光无论是在东北作战还是南下华南,都显得有些不合群,最终过早地结束了他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发布于:天津市牛道配资,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