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长安汽车正式从“央企子公司”升级为独立央企,注册资本200亿元,总部设在重庆,核心掌门人朱华荣依然在位。表面上是“身份晋升”,但对长安来说,这一步更像是彻底从“跟着跑”变成“自主掌舵”。
作为曾经兵装集团下的骨干车企,长安这回独立成“集团公司”,有三个直接影响:一是政策资源更自主,能更灵活布局产研;二是内部战略重构空间更大,不再被上层牵制;三是从融资能力、外部形象到投资人信心,全线提升。
这并非空话,看它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整车销量135.5万辆,同比稳定增长,其中新能源卖了45.17万辆,同比增长近五成,新能源占比达33%以上。这个成绩,放在整个自主品牌阵营里,已经仅次于比亚迪,甚至超过了理想、蔚来这些“高调玩家”。
新央企架构背后的“真实逻辑”
这次战略升级,长安不是光靠身份牌来“整活”。它实实在在理清了三层打法:
•第一层:中国长安集团,负责集团战略、政策协调和资金调度,相当于大脑和中枢;
•第二层:辰致科技,专注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包括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模块;
•第三层:重庆长安汽车股份,继续承担主力车型的制造和销售,核心业务还是造好车。
这种“金字塔式”结构,类似丰田的“母体+零部件+整车厂”模式,意味着它不再只是车厂,而是更像一个汽车生态平台。
长安的“底牌”到底有多硬?
技术路线方面,长安抛出了三个未来筹码:
1.“金钟罩”电池:据说续航能做到1500公里,2026年量产。这听着惊人,核心可能是长安自研的“超高密度固态电池+能量管理算法”。这个技术如果能大规模落地,确实能解决续航焦虑,但也面临成本高、可靠性验证周期长等现实难题。
2.全场景L3自动驾驶:目标2026年上线,具备城市+高速+泊车全覆盖的智能驾驶系统。作为参考,长安目前在深蓝SL03、阿维塔上已经搭载了行泊一体方案,体验层面已经相对成熟,2026年实现L3也并非遥不可及。
3.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一个年底试飞,一个2028年量产。虽看似超前,但从全球趋势来看,包括小鹏、现代都在探索低空出行,长安此时进入,算是入场不算晚。但这些项目更多是展示前瞻布局,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未来三年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情况。
海外扩张,不再是“出口转内销”
长安的全球化也不是讲“愿景”那么简单。它已经在泰国建设整车工厂,计划2027年前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并将推出6款新能源车型,布局B级车和中大型SUV为主,避开红海市场。
这个节奏相当务实。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品牌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但同时对安全标准、智能化体验要求极高。长安选择从东南亚“练兵”,再攻欧洲,是典型的“曲线突围”思路。
写在最后:央企身份是起点,不是护身符
很多人看到“长安升级央企”,就直接往“国企保底”思路上靠。但现实是,现在这个赛道谁都不好混——新能源产品更新快,智能化卷技术,全球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身份光环不能当饭吃,最终比拼的,还是产品力、技术硬实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长安能不能走得远?我觉得关键是三点:
•第一,技术落地能力:金钟罩、L3智驾这些能否按时量产并跑通商业模式;
•第二,品牌进阶节奏:如何从“性价比”向“高价值感”转型,尤其在海外市场;
•第三,用户体系建设:不光是卖车,更要像蔚来、理想那样,建立起长安自己的用户文化。
长安已经站上了新起点,但下一步怎么走,走得多远,靠的还是真刀真枪的硬实力。
牛道配资,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