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日喀则,春寒料峭,积雪尚未融化,电子科学学院认知雷达团队的何副研究员和孙副研究员蹲守在设备旁,紧紧盯着屏幕上的信号,此时,警报声突然响起。“检测到未知区域。”“锁定坐标位置。”“你们研制的软件系统太‘牛’了,解决了自动化高精度侦察定位的困扰。”空军某团领导握着何副研究员的双手感谢道。看着大屏幕上被“圈”出的地理坐标,何副研究员站起身,望着不远处最后一架侦察无人机从跑道另一端自主返场降落,内心感慨万千。“一定要瞄准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搞雷达探测前沿技术研究,并将技术转化为战斗力。”这是团队创始人梁甸农教授的殷切嘱托。20多年来,团队坚持用科研成果为战斗力赋能,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分布式卫星雷达、遮蔽目标探测雷达等技术研究,为部队提升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电子学会创新团队奖1项。一封封感谢信,一个个应用证明,一面面荣誉锦旗,见证了团队矢志科技强军的奋斗历程。01探索:勇闯雷达卫星测绘“无人区”本世纪初,国外分布式卫星雷达尚处于概念系统研究阶段,这个被世界公认的难题,让科研人员停步不前,特别是分布式卫星雷达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案,更是让专家们望而却步。彼时的中国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2003年,梁甸农教授看准方向,在“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SAR)”研究基础上,带领团队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军事项目“某分布式卫星雷达系统新概念、新体制研究”。“没有技术资料可以借鉴,我们就自己画图、写代码,没有外场试验条件,我们就用仿真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参与项目研究的何研究员回忆说。“当时这个领域还是一片‘荒地’”。面对困难,何研究员与董研究员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重来后,他们最终成功“绘制”出“分布式子孔径拆分与合成”的成像方案,成像分辨率达到分米级,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分米级分辨率的星载雷达成像论文,对项目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尽快让成像方案落地,多年来,团队成员带着自研设备“走南闯北”,白天调试设备,晚上分析数据,最终将“分布式子孔径拆分与合成”的成像方案变成了可用于成像侦察的处理设备。随着军事斗争中对抗技术应用的不断加强,隐身与反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的需求日益凸显,我国也开展了分布式卫星SAR在轨试验,却难以实现雷达空时数据同步处理。团队迎难而上,主动接下这个“烫手山芋”。“每个卫星的运行轨迹不同,以前是一个卫星对应一个处理器,现在是多对多,还要产出一张‘效果图’。”尽管团队在单星雷达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但分布式卫星的海量数据如同一块块分散的拼图,还要在蒙眼状态下拼好,这让他们犯了难。在学院张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又开启了新一轮技术远征,经过两年集中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首套双通道SAR信号模拟器及数据处理系统,为快速有效地完成多颗卫星发回数据的合成成像奠定了基础。“卫星数据传到地面时,恰逢2024年春节,何研究员带领一名博士研究生前往北京某卫星单位处理数据。”经过对卫星数据的调试处理,我国首型某新体制星载SAR终于在除夕前夜成功出图,得到了卫星应用部队的高度评价。22年来,从实现雷达超高分辨成像到攻克数据同步合成处理难题,团队从未停下科研创新的脚步。02突破:从装备“痛点”到技术“拐点”的攻关之路“这套系统分辨率只有5厘米,而且操作非常繁琐,需要专业人员花费近1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扫描探测。”2009年,某部队单位为更精确探测潜在的安全隐患,引进了一套穿透雷达探测系统。但在实际任务中,由于探测效率低、分辨率不足,无法满足实战要求。他们找到团队,希望提升装备探测效能。粟教授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团队成员开始攻关。为了破解技术难题,团队成员夙兴夜寐、全力以赴,写满理论推演的草稿纸在案头高高堆起,计算机仿真的代码版本不断迭代更新……经过半年努力,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使分辨率达到毫米级。理论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团队马不停蹄地利用自研的扫描装置与信号收发设备搭建了一个原型测试系统,并展开试验。然而,试验结果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虽然解决了高分辨成像的难题,但探测速度却没有质的提升,部队提出的高效探测需求仍然没有完全满足。看着计时装置上定格的时间,团队成员陷入了沉思。“任务需要便携易用的装备,抢下的每一秒都可能是绝佳战机。”整整40天,团队成员几乎每天更新一个系统方案,系统各项功能不断迭代。“是否可以通过变化扫描方式来缩短探测时间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团队黄教授建议,让原雷达的手持扫描操作进化到高速的自动扫描。为了攻克难题,攻关小组集智攻关,甚至把行军床和一日三餐都搬进了实验室。“好多思想火花都是大家在吃盒饭时交流技术产生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教授历历在目。快速扫描方式的突破,也是大家在休息间隙还不断讨论而获得的灵感。“原有的扫描方式像‘贪吃蛇’,但花费的时间长。”黄教授在白板上画着。“能否更换一种扫描方式呢?比如换成机电一体的连续自动扫描。”他们说干就干,不久后,不仅实现了快速扫描、影像协同,同时也将探测速度从1分钟缩短至10秒。时至今日,在提出研究方案的16年后,关于穿透探测雷达系统研究的接力棒交到了何副研究员、刘副研究员、宋副教授等年轻教员手里。他们承担起了研制全军某领域首型成像探测装备的重任,先后完成了可靠性、保障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大量试验,确保了新装备按时、按指标补足装备序列短板。03赋能:永葆“自带成果上战场”的冲锋姿态2021年3月,东部战区某炮兵旅新列装一套无人机侦察装备,由于新的任务需求,需要将现有装备的雷达目标定位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正在部队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想到了在雷达图像高精度定位领域已深耕多年的认知雷达团队。“科研就是要为部队服务,这就是我们搞科研的价值所在。”时间紧任务重,董研究员和团队余教授立即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前往东部战区,收集数据、研究算法、优选方案……为了获取新装备的作战效能数据,他们在计算机上做了上千次试验;为了让武器更准确地打击目标,他们反复修改、测试,仅仅一个作战数据的分析文稿就有100多页,反复修改的软件代码有1万多行,经过数月鏖战,他们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为该型无人机定制开发了一套SAR图像高精度定位处理软件。然而,团队还没来得及感受软件研发成功的喜悦时,如何让新装备和团队研发的软件系统完美“融合”又成为横亘在大家面前的难题。为了让两者能够完美匹配,他们大幅调整升级了装备和软件系统功能。建模、算法、场景设置、评估结论……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解决了东部某重点地区的无人机SAR图像高精度几何定位问题。当收到部队发来的感谢信时,团队负责人董研究员说:“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服务一型装备、一支部队上,我们的技术还应当向全军普及推广,不断创新,让更多的武器装备发挥出更大效益。”那次任务后,团队成员“走到哪里就介绍到哪里”,相关部队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常常慕名而来、学习取经。多年来,团队成员响应学院“自带成果上战场”倡议,从东南海岛到西北戈壁再到雪域高原,他们的身影一次次穿梭于无人机装备部队、飞行试验场地。该软件系统已先后部署到全军多个无人机作战旅(团),将现有装备定位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夜幕降临,战斗预警再次响起,团队成员又踏上了向战而研的征途。锻造向战而研的尖兵力量电子科学学院政委 李洪军自觉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需求,聚力解决部队亟需的重难点问题,是军队科技工作者坚定信仰信念的内在要求。电子科学学院认知雷达团队始终坚持在雷达探测领域潜心探索,率先在国内开展分布式卫星雷达技术研究,有力支撑我国天基微波测绘与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坚持勇于闯创,在军用电子信息领域“当先锋”“打头阵”,躬身于雷达穿透成像技术研究20余载,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补足了一批装备短板;始终坚持敢打必胜,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汗水播洒在强军征程中,把成果从实验室带到演兵场,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用科技智慧催生新域新质战力,以实际行动书写了革命军人的赤胆忠心,是“电子铁军”精神和“高塔”文化的生动体现。科技是核心战斗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军队科技工作者必须紧盯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以深化政治整训整齐思想和行动,以为军向战、奋进一流凝聚智慧力量,勇于自我革命走出舒适区,敢于啃硬骨头闯进“无人区”,集智聚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二进制写就的“育人答卷” | 记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在北斗星群间架设“天路”精神之光熠熠生辉 | “全国自强模范”、国防科技大学王戟研究员立体宣传报道产生聚合效应
作者 | 政治工作部 赵娜娜
电子科学学院 王曼
编辑 | 许鑫
牛道配资,中国十大股票软件排名榜,股票配资8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